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

❤得到-哲思-王東岳:中國為什麼不出哲學家

文章出處:王東岳:中國為什麼不出哲學家


考你一個問題,你能說出幾個哲學家的名字?你肯定知道什麼康德、尼采、休謨等等,
你有沒有發現,在我們的記憶中,好像沒什麼響噹噹的中國哲學家。
錢鍾書在《圍城》中也說過,中國從來沒有過哲學家,只有哲學家學家。
意思是說中國祇有研究康德的專家,研究尼采的專家,卻沒有一個自成一派的哲學家。
為什麼西方哲學家一抓一大把,中國卻不出哲學家呢?
最近,自由學者王東岳在他的西方哲學課上說,這是中西方的文化基因決定的。

首先我們來看一下,哲學有什麼特徵呢?
有三個特徵,第一個是“追究終極”,第二個是“邏輯反思”,第三個是“科學前瞻”。
而中國的文化基因卻正好和哲學的這三個特徵相反,我們一個一個來說。


第一個是“追究終極”。
我們平常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,都是多因素問題。
比如說你感冒了,你以為是感冒病毒引起的。
其實呢,造成我們感冒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免疫系統的差異;
最近的生理狀態、精神狀態等等,都可能讓我們感冒,感冒是個多因素問題。
那怎麼研究這類多因素問題呢?科學的辦法就是在實驗室裡,把其他因素的干擾排除掉,
只研究一個因素,研究完一個然後再研究下一個。
但這種方法不可能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,為什麼呢?
因為影響因素太多了,而且,因素和因素會相互影響。
不同的因素之間做一個排列組合,結果是無窮無盡,實驗永遠也到不了頭。
而哲學家們的任務就是追究事情的終極原因,找到這件事情的最根本的、唯一的因素。

比如說牛頓,現在人們都認為牛頓是科學家,其實牛頓自己才不這樣認為呢。
他認為自己是哲學家,你看牛頓的代表作,名字叫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》。
因為牛頓研究的問題是,世界不停運動的終極動力究竟從哪來,這就是個哲學問題。
牛頓建立了“摩擦力”這個重要的力學概念後,他還不滿意,
因為這還是沒有回答“世界上第一個力是從哪兒來的?”這個終極問題。
最後牛頓給這個終極問題的解釋是:上帝是第一推動力。
這個解釋在我們看來也許很可笑,
但這卻標誌著牛頓是地地道道的哲學家,他的目標是追求終極。

反過來看我們中國,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不追究事物的根本原因,
只追述前人的東西,絕不創新和創作。你看
中國人遇到問題都是查查史料,看看老祖宗是怎麼處理的,然後按照老祖宗的辦法去解決
比如,漢朝的時候人們推崇“春秋斷獄”,就是說用孔子的《春秋》來判斷人有沒有犯罪。
中國人追究問題本源的時候,喜歡往前人那裡追究,不喜歡往後看。
但時代在進步,前人的東西一定很淺,總用前人的眼光看問題,
很難考慮深刻的終極問題,這是中國不出哲學家的一個原因。


哲學的第二個特徵“邏輯反思”。
什麼叫邏輯反思呢?舉個例子你就能明白。
比如說,我們都不懷疑自己看到的東西,所謂眼見為實嘛,
我們相信能看到的東西,證明它客觀存在,
可是你有沒有想過,這個世界本來不存在顏色,也不存在聲音。
整個五光十色的世界,都是我們的主觀想像出來的?
能提出這個問題,就說明我們在進行邏輯反思了。

你可能覺得匪夷所思,其實這個問題完全站得住腳。你想,什麼是顏色呢?
現代物理學告訴我們,所謂的顏色,只不過是可見光譜中的不同波長。
而且,我們人類的眼睛只能接收400-700納米之間的光​​波。
 400納米以下是紫外線,700納米以上是紅外線,我們都看不到。

那什麼又是聲音呢?聲音不過是16~20000赫茲的機械振動波刺激聽覺器官所引起的“錯覺”。
也就是說,這世界上本來也並不存在聲音這種東西,聽覺只不過是我們人的一種主觀感知。
我們一般人都對自己感官獲得的信息深信不疑,
但是經過邏輯反思之後,才發現感官原來是在誤導我們。

中國的文化基因裡,就缺乏這種邏輯反思的精神,
一本《道德經》只有5000字,一本《孫子兵法》也只有5000字,
中國的先賢們從來不在邏輯上仔細的推敲。這也是中國不出哲學家的一個原因。


哲學的最後一個特點是“科學前瞻”。
也就是說,哲學是科學的媽媽。
比如說公元前5世紀,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叫留基伯,
他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假象,萬物一定是由一種最基本的東西組成的。
在這之後,19世紀的盧瑟福在原子核中發現了質子,
當時人們認為質子就是組成萬物最基本的粒子了。
後來科學家又發現,質子還可以再分,
上個世紀,美國的科學家蓋爾曼發現了更小的“夸克”,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夸克還能不能再分呢?沒人知道。
你看,留基伯在2400年前提出的問題,其實到現在也沒有解決。
這就是哲學比科學更有前瞻性的地方。


反過來看中國的文化,中國歷來都是追求學以致用,
比如說《中庸》就主張我們“博學之、審問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”最後篤行之。
你看,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歸根結底是為了用。
可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和科學,從來都不講究實用,
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,最一開始根本就不是為了造原子彈而發現的。

所以說,中國不出哲學家,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基因和現代哲學的特質背道而馳。

本文源自:王東岳西方哲學講義
稿:王海
轉載:得到

------------------
主旨:
哲學有有三個特徵,第一個是“追究終極”,第二個是“邏輯反思”,第三個是“科學前瞻”。
中國的文化基因卻正好和哲學的這三個特徵相反。
1. 追究終極
 比如說牛頓,現在人們都認為牛頓是科學家,其實牛頓自己才不這樣認為呢。
 他認為自己是哲學家,你看牛頓的代表作,名字叫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》。
 因為牛頓研究的問題是,世界不停運動的終極動力究竟從哪來,這就是個哲學問題。
 牛頓建立了“摩擦力”這個重要的力學概念後,他還不滿意,
 因為這還是沒有回答“世界上第一個力是從哪兒來的?” 這個終極問題。
 最後牛頓給這個終極問題的解釋是:上帝是第一推動力。
 這個解釋在我們看來也許很可笑,

 但這卻標誌著牛頓是地地道道的哲學家,他的目標是追求終極。
 中國人遇到問題都是查查史料,
 看看老祖宗是怎麼處理的,然後按照老祖宗的辦法去解決。
 比如,漢朝的時候人們推崇“春秋斷獄”,就是說用孔子的《春秋》來判斷人有沒有犯罪。
 中國人追究問題本源的時候,喜歡往前人那裡追究,不喜歡往後看。
 但時代在進步,前人的東西一定很淺,總用前人的眼光看問題,
 很難考慮深刻的終極問題,這是中國不出哲學家的一個原因。
2. 邏輯反思
 比如說,我們都不懷疑自己看到的東西,所謂眼見為實嘛,
 我們相信能看到的東西,證明它客觀存在,
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,這個世界本來不存在顏色,也不存在聲音。
 整個五光十色的世界,都是我們的主觀想像出來的?
 能提出這個問題,就說明我們在進行邏輯反思了。
 現代物理學告訴我們,所謂的顏色,只不過是可見光譜中的不同波長。
 而且,我們人類的眼睛只能接收400-700納米之間的光​​波。
 400納米以下是紫外線,700納米以上是紅外線,我們都看不到。
 那什麼又是聲音呢?
 聲音不過是16~20000赫茲的機械振動波,刺激聽覺器官所引起的“錯覺”。
 也就是說,這世界上本來也並不存在聲音這種東西,
 聽覺只不過是我們人的一種主觀感知。
 中國的文化基因裡,就缺乏這種邏輯反思的精神,
 一本《道德經》只有5000字,一本《孫子兵法》也只有5000字,
 中國的先賢們從來不在邏輯上仔細的推敲。
3. 科學前瞻
 公元前5世紀,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叫留基伯,
 他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假象,萬物一定是由一種最基本的東西組成的。
 在這之後,19世紀的盧瑟福在原子核中發現了質子,
 當時人們認為質子就是組成萬物最基本的粒子了。
 後來科學家又發現,質子還可以再分,
 上個世紀,美國的科學家蓋爾曼發現了更小的“夸克”,
 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。夸克還能不能再分呢?沒人知道。
 你看,留基伯在2400年前提出的問題,其實到現在也沒有解決。
 這就是哲學比科學更有前瞻性的地方。
 比如說《中庸》就主張我們 “博學之、審問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”最後篤行之。
 你看,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歸根結底是為了用。
 可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和科學,從來都不講究實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