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出處:語言可以改變你的思維方式
今天,咱們全世界有將近7000種不同的語言,那些能講許多不同語言,
能在不同人群中無縫對接、自由交談的人,相信你也一定挺羨慕的吧?
但是,不知道你想過沒,學習一門新的語言,
除了給予我們一種新的溝通工具,對我們的思維習慣也會有影響嗎?
答案是肯定的。最近,“科學人”雜誌就登了一篇文章,
聽我給您講完這篇文章,您就會知道,
語言除了有溝通的作用,還能對我們的思維模式產生重大的影響,真是一聽嚇一跳呢。
首先啊,世界上許多語言,它們的區別真的是非常大。
比如說,當描述“自己”這個詞時,咱們的漢語就比英語複雜得多。
除了“我”可以用來形容自己以外,
還可以用“本人”啊、“老子”呀、“寡人”啊、“微臣”啊……簡直五花八門。
其中不僅能夠體現出“自己”這個概念,還能表達出個人的態度、身份甚至性別。
而在南美洲的亞馬遜地區,有一種當地的語言甚至沒有數字的概念。
你讓當地人說自己多少歲了,他們只會用“一些”或者“很多”回答你。
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是,語言之間這麼大的差異,
使用它的人會不會也在思考方式上受到影響呢?答案還真是的。
比如說,在澳洲北部有一個小部落,
他們的語言中就沒有“前後左右”這樣的詞語,而只有“東南西北”這些方位詞。
所以他們生活中事無鉅細都得用具體的方向來表達,
比如“勺子放在碗的南邊”,“媽媽北邊的小男孩是我哥哥”。
這種聽起來十分奇特的表述,在他們生活中經常用到。結果科學家們發現,
這些部落的人們方向感極佳,就跟自帶了生物羅盤一樣,
讓他們閉上眼然後隨便拉著他們的手指一個方向,他們都能立刻說出手指的方位。
此外,語言對人們的記憶也有很大的影響。
比如在英語裡,對於做事情的人或者主體是很強調的。
即使一件事情是意外發生的,英語也習慣指出導致這件事情的原因;
而相比之下,西班牙語或者日語描述意外事件則含蓄得多,
比如西班牙語會說“花瓶打碎了”,或者乾脆說“花瓶自己碎掉了”,
而掩蓋掉意外打碎花瓶的人或物。
結果科學家們測試發現,讓說英語的人和說西班牙語的人同時觀看一起意外事件,
一段時間後,說英語的人能具體回憶出是誰導致的意外,而說西班牙語的人則健忘得多。
語言還會影響到人們的學習能力。比如咱們的漢語特別強調數字的十進制,
咱們說幾十幾啊,或者幾百幾十幾啊,幾乎都能很規範地跟阿拉伯數字對應上。
而相應地,咱們中國的孩子們在對十進制的理解也更快一些。
還有一些語言特別強調性別,不僅貓貓狗狗、凳子、椅子都分陽性陰性,
就連“你”這個詞也根據不同性別有不同表述。
結果科學家們發現,使用這些語言的孩子們也能更早地認識到自己的性別。
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,對於會講多種語言的人,他們真的只是多了一種溝通工具而已嗎?
顯然不那麼簡單,那些使用不同語言的人,
隨著使用語言的不同,對事物的認知也會發生改變。
他們相比於普通人可能會擁有更好的方向感、數字感,甚至對事情的記憶也不太一樣。
此外,即使是同一種語言,不同的表述對人們的態度也有不同的影響。
比如,如果告訴你說,你家寶寶再過18年就要高考啦;
或者說,你家寶寶再過6570天就要高考了;
哪種情況下你更容易為孩子上大學提前準備呢?
結果表明,後者的父母更容易感受到子女成長的迫切感,從而開始存錢。
你看,語言習慣本身也會影響到人們的思考方式。
所以呀,學習一門語言真的不僅是多了一種溝通工具這麼簡單,
今天我們有許多翻譯工具,手機和電腦也使得我們對學習語言不那麼迫切。
但是,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依然有著遠高於溝通本身的意義,
它能給我們打開一扇理解其他文化的窗口,並且塑造一種新的思維方式。
本文源自:科學人(語言如何形塑思考)
稿:李程遠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學者
轉載:得到
今天,咱們全世界有將近7000種不同的語言,那些能講許多不同語言,
能在不同人群中無縫對接、自由交談的人,相信你也一定挺羨慕的吧?
但是,不知道你想過沒,學習一門新的語言,
除了給予我們一種新的溝通工具,對我們的思維習慣也會有影響嗎?
答案是肯定的。最近,“科學人”雜誌就登了一篇文章,
聽我給您講完這篇文章,您就會知道,
語言除了有溝通的作用,還能對我們的思維模式產生重大的影響,真是一聽嚇一跳呢。
首先啊,世界上許多語言,它們的區別真的是非常大。
比如說,當描述“自己”這個詞時,咱們的漢語就比英語複雜得多。
除了“我”可以用來形容自己以外,
還可以用“本人”啊、“老子”呀、“寡人”啊、“微臣”啊……簡直五花八門。
其中不僅能夠體現出“自己”這個概念,還能表達出個人的態度、身份甚至性別。
而在南美洲的亞馬遜地區,有一種當地的語言甚至沒有數字的概念。
你讓當地人說自己多少歲了,他們只會用“一些”或者“很多”回答你。
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是,語言之間這麼大的差異,
使用它的人會不會也在思考方式上受到影響呢?答案還真是的。
比如說,在澳洲北部有一個小部落,
他們的語言中就沒有“前後左右”這樣的詞語,而只有“東南西北”這些方位詞。
所以他們生活中事無鉅細都得用具體的方向來表達,
比如“勺子放在碗的南邊”,“媽媽北邊的小男孩是我哥哥”。
這種聽起來十分奇特的表述,在他們生活中經常用到。結果科學家們發現,
這些部落的人們方向感極佳,就跟自帶了生物羅盤一樣,
讓他們閉上眼然後隨便拉著他們的手指一個方向,他們都能立刻說出手指的方位。
此外,語言對人們的記憶也有很大的影響。
比如在英語裡,對於做事情的人或者主體是很強調的。
即使一件事情是意外發生的,英語也習慣指出導致這件事情的原因;
而相比之下,西班牙語或者日語描述意外事件則含蓄得多,
比如西班牙語會說“花瓶打碎了”,或者乾脆說“花瓶自己碎掉了”,
而掩蓋掉意外打碎花瓶的人或物。
結果科學家們測試發現,讓說英語的人和說西班牙語的人同時觀看一起意外事件,
一段時間後,說英語的人能具體回憶出是誰導致的意外,而說西班牙語的人則健忘得多。
語言還會影響到人們的學習能力。比如咱們的漢語特別強調數字的十進制,
咱們說幾十幾啊,或者幾百幾十幾啊,幾乎都能很規範地跟阿拉伯數字對應上。
而相應地,咱們中國的孩子們在對十進制的理解也更快一些。
還有一些語言特別強調性別,不僅貓貓狗狗、凳子、椅子都分陽性陰性,
就連“你”這個詞也根據不同性別有不同表述。
結果科學家們發現,使用這些語言的孩子們也能更早地認識到自己的性別。
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,對於會講多種語言的人,他們真的只是多了一種溝通工具而已嗎?
顯然不那麼簡單,那些使用不同語言的人,
隨著使用語言的不同,對事物的認知也會發生改變。
他們相比於普通人可能會擁有更好的方向感、數字感,甚至對事情的記憶也不太一樣。
此外,即使是同一種語言,不同的表述對人們的態度也有不同的影響。
比如,如果告訴你說,你家寶寶再過18年就要高考啦;
或者說,你家寶寶再過6570天就要高考了;
哪種情況下你更容易為孩子上大學提前準備呢?
結果表明,後者的父母更容易感受到子女成長的迫切感,從而開始存錢。
你看,語言習慣本身也會影響到人們的思考方式。
所以呀,學習一門語言真的不僅是多了一種溝通工具這麼簡單,
今天我們有許多翻譯工具,手機和電腦也使得我們對學習語言不那麼迫切。
但是,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依然有著遠高於溝通本身的意義,
它能給我們打開一扇理解其他文化的窗口,並且塑造一種新的思維方式。
本文源自:科學人(語言如何形塑思考)
稿:李程遠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學者
轉載:得到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