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

❤得到-生物-唱歌能保命?

文章出處:唱歌能保命?

首先,唱歌是一種“警示信號”。警示信號是什麼呢?
就是一種故意引起注意的策略,為的是讓捕食者意識到:“老子不高興,別惹我啊!“。
然後再採取其他策略,成功擺脫危險。

比如說,動物界常見的警戒色就是一種警示信號,
像有毒的蟲子,它們大多數顏色鮮豔,一旦被鳥吃了,
它們的毒毛就會刺傷鳥的口腔黏膜,吃過幾次虧以後,
這種幼蟲的顏色呢,慢慢就成了鳥的警戒色。
下次再看到這色兒的蟲子,鳥就不敢吃了;
還有像鮮豔的蘑菇、箭毒蛙啊,都發展出了自身的警戒色。

還有一些動物是靠聲音和氣味來釋放“警示信號”,
比如響尾蛇和蜜蜂都是用聲音來警告;
非洲臭鼬呢,是靠氣味來警告闖入者。
動物的那些看家本領啊,像是利爪啊、尖牙、長角、毒液啊,都屬於警示信號,
都是用來對捕獵者進行警告或者進攻的。

再看看我們的祖先,站著走路——目標太明顯,身上還有體味兒,老喜歡往身上抹點什麼,
這對我們的防禦和攻擊而言,都不是啥有利條件。
而最匪夷所思的是,我們弱弱的人類竟然還喜歡上了唱歌,這不相當於作死麼……


但其實啊,當人類唱歌這事兒,
變成一種集體行為之後,就成了一種”警示信號“,能夠讓我們遠離捕食者

首先,我們來看一下我們是怎麼防禦和攻擊其他動物的。
我們的祖先是依靠石頭活下來的,石器是人類早期最基礎的武器,
也是我們對其它動物造成物理傷害的唯一手段。
扔石頭是一種進攻和防禦行為,
而石頭可以瞄準快速移動的獵物,這就需要一定的體力和精準度。

假如遇到獅子了,這個時候,如果有一群人在一起,大聲有力地唱歌,
並且伴著有力的身體動作,向對方扔石頭,把獅子嚇跑了。
這麼一來,唱歌自然而然就成了一種“警示信號”。
直到現在,還有一些族群把這種原始社會的傳統保留了下來。

你看,新西蘭毛利人的哈卡舞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,
哈卡舞很奇怪,舞者面部表情很猙獰,翻白眼、伸舌頭、拍擊身體、高聲呼號、
嘴裡嘀嘀咕咕的……這種“恐嚇性視聽展示”造成了一種集體恍惚感,
群體就變成了一隻奇怪的生物

當你一個人單打獨鬥唱歌的時候,對老虎、獅子來說是然並卵的;
可當一群人面目表情兇殘、一邊唱歌一邊丟石頭,效果就很顯著了。
這會給我們的對手造成巨大的壓力,這一群人在對手的眼裡,就成了不可以理解的怪物。


那麼,現在我們唱歌,是不是也有集體主義的作用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這在戰爭中尤為明顯,比如一個戰士可以為了拯救夥伴而犧牲自己的性命,
集體意識能超越個體的自我保護本能、超越恐懼和疼痛,主導成員的行為。
這種意識一開始源自父母對孩子的保護,
後來慢慢演變出新的機制,就是有節奏的唱歌和同步化的肢體動作。

你看,街頭上一些理髮店啊、火鍋店啊,
總會搞集體操、一邊唸念有詞、一邊重複一些肢體動作,看上去確實能凝聚人心。
戰爭中也是如此,重複口號、重複一些動作,把人擰成一股繩的節奏。
當音樂進入了集體意識裡,就會讓集體裡的人覺得自己特別強大,
在這種狀態下,集體成員往往百分百相信自己的小伙伴,相信這個集體是戰無不勝的。
現在我們不打仗了,但在一些宗教活動和集體比賽中,
我們依舊能看到“集體恍惚”現象的身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